强炫娱乐网强炫娱乐网

“文章节义”庐陵,“红墨古绿”吉安

原标题:“文章节义”庐陵,文章节义“红墨古绿”吉安

“文章节义”庐陵,庐陵“红墨古绿”吉安

( 2023-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遗址,红墨云与月的追逐草木繁茂,古绿满目青翠。吉安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戴浩、文章节义郭远明、庐陵姚子云

吉安古称庐陵,红墨位于江西中部,古绿巍巍井冈山屹立其中。吉安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置庐陵县始,文章节义以“三千进士冠华夏,庐陵文章节义堆花香”著称于世。红墨这片土地上,古绿走出了欧阳修、吉安杨万里、解缙等开创文体及流派的文学大家,也涌现出了胡铨、文天祥等刚正义烈之士。

在这里,一页页历史装订成书,不曾散佚。再临庐陵,一股清风从历史深处拂来,依托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春风,“红、墨、古、绿”四色文化描绘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在庐陵大地涌现。

一廊桥的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琅琅读书声在南宋诗人杨万里故里——吉安市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回响。村前南溪水潆洄,道路两旁,田田荷叶冒出水面,亭亭荷花随风点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踏上因南溪水而得名的南溪风雨廊桥,入眼便是“一廊桥的诗”。“老夫却把水晶环,熔作南溪一溪水”“溪影明霞新月底,水声乱石嫩沙间”“梅从山上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等满桥诗歌镌刻在桥梁柱上,莲花形的窗花与旁边池塘的莲花相互呼应。如今诗意化的南溪桥,成为网红打卡地。云与月的追逐

出生于两宋之交的杨万里,27岁登进士第,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倡导“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创作手法,真实地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也记录民间疾苦。杨万里流传下来4200余首诗,存诗量居古代诗人前列。

“杨万里晚年回到湴塘,南溪风雨廊桥上的诗大都是此时写下。”吉水县文联主席杨巴金说,杨万里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流露在诗中。

近年来,吉水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方位擦亮杨万里文化名片,将湴塘村打造成杨万里诗画小镇。

依托庐陵风格的古建筑群及秀美的乡村风貌,这个村落正朝“一步一诗一景”的沉浸式诗歌园区转变。“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黄花深处、“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的一萤松火、“享了荷花上番香,却穿竹径百弓长”的茂林修竹、“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的高柳垂绿等景点,遍布村落。

“诗歌镌刻在石上,景物就在眼前,相比书本能更直观理解诗歌的意境。”前来游学的吉水三中学生李熠说,在这里能深刻感受杨万里“诗画、忧民、爱国”的情怀。

千年前的小桥流水依旧,明亮的路灯、黑亮的柏油路、摩登的阳光咖啡馆……一幅古今交融的小村风光,让游客流连忘返。

黄桥镇党委书记谢庆玺说,仅2022年暑假,游客已经突破了6万人,景区带动当地约100人就业,帮助部分村民年均增收2万多元,越来越多外出务工村民回到家乡就业。

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合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让82岁的湴塘村村民杨世德有了新生计,他在家门口开了间小店,支起小吃摊。“孙子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村里创业。儿子在游客中心干保安,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杨世德一边说着一边利索地给客人上冰凉粉,“闲暇之余种点蔬菜,照顾小曾孙,这光景越过越舒坦。”

墨香四溢的庐陵,先后考取进士近3000名,进士数占江西的三分之一左右,呈现“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里十知州”的人文盛况。

“我们将古村落保护与名人故居保护相结合,确定了66个名人故居保护修缮项目。通过多种方式筹资,实施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工程。”吉安市文广新旅局局长杨春霞说,这既促进了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也激活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推动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

一片树叶与陶瓷的千年之缘

“却到青原望城里,楼台些子水云边。”

杨万里《至永和》记录下当年永和的繁华,而最瞩目的当数吉州窑。这座位于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赣江畔的窑口,创烧于晚唐,极盛于南宋,与定窑、钧窑等窑场齐名,是世界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窑遗址群之一。依仗赣江水运便利,吉州窑瓷器走向四方。

2001年,吉州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吉州窑景区,在这片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的冲积平原上,遗存尹家岭、曹家岭、萧家岭等24个窑包,窑体面积超8万平方米,它们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80余处制瓷作坊遗迹之间,互相叠压,平面布局清楚,土层如活化石般记录了宋、元、明等不同时期吉州窑的制瓷工艺流程,是一部微缩的中国民窑发展史。

传承古法,经过原料开采、胚胎成型上釉等过程后,再选用合适的落叶,经过泥与火的煅烧,釉面色彩浓重的茶盏焕发出光彩——“木叶天目盏”,是吉州窑的代表瓷器。一千多年前,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便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一件烧制好的木叶天目盏,令人遐想万分。倘若注满茶水,平视茶盏口,可以发现树叶竟‘脱离’盏底,宛如轻舟在水面漂浮。饮上一口,更觉诗意盎然。”吉州窑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罗春华说。

打好旅游牌才能为吉州窑的保护提供可持续动力。

2013年以来,吉州窑景区管委会先后引进一批制瓷大师入驻,吉州窑陶瓷人才队伍得到显著提升。

感受一片叶子的浪漫,成为当地打造旅游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景区周边形成27家本地陶瓷企业,带动上千人就业;塑造“窑小吉”“窑小叶”吉祥物形象,开发近200种文创产品,年销售6000余万元;推出陶艺、茶艺、考古、礼仪等研学课程。

走进吉州窑的一家古窑陶艺坊,一些游客正在体验陶瓷制作,泥块在转盘中心屈伸收放,经过摊主伍成俊的现场教学,游客手中的泥块拉制出胚体的基本模样。17年前,伍成俊还在外漂泊,得益于景区快速发展的东风和个人的潜心钻研,如今他已经有了自己的陶艺作坊。“现在每年销售额过百万,下一步将把吉州窑陶瓷文化发扬好。”伍成俊说。

穿行于吉州窑,古街修葺一新,一些游客身着古装,恍若坠入当年的繁华。赣江畔的草坪上,散落着数个星空顶帐篷,在古色环绕的建筑群旁,多了几分现代美……美食、汉服、陶瓷等“宋潮”主题系列体验业态让游客流连。

围绕这座千年古窑,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吉安县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而在吉安市,深入挖掘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成为推动古村落可持续保护和振兴发展的重要渠道。

“全市120个传统村落中,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7处。利用传统村落资源禀赋优势,引入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培育和发展古村休闲旅游,使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吉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陈克龙说,目前,吉安市已打造传统村落17个3A级以上景区,10个传统村落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度接待游客74万余人次。

专业运作让古村落“卖出”好风景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村外的稻田里禾苗压弯了腰,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过。远处的蓝天白云通透,更显青山苍翠。村子里,古樟成林,青砖黑瓦,庭院深深,水烟袅袅,充满诗意……2022年暑期,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的钓源古村成为很多游客的目的地。

钓源古村有上千年历史,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宗亲后裔聚居地,在钓源庙堂里摆放着一座石碑,镌刻着书法家米芾手书的欧阳修《昼锦堂记》。

“钓源古村目前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有150栋,其中包括书院、宗祠、牌坊等,整个村庄的建筑为典型的赣派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吉州区文广新旅局副局长袁玉琼说,这里一共走出了9位进士,30多位举人,文风鼎盛。

为了最大限度符合围祠堂而居的要求,千年之前,古人在村庄设计上就根据当地风场气流变化,大量使用夹角,形成了墙折、路弯、巷曲、四面为大的村落形态;同时对村郊的山水田坡进行改造,在地势低洼地带横筑三道堤坝,使村外东西流向的水系有序流动。

村庄内,几百年的大柏树挺拔苍劲,七口清如许的池塘相互贯通,与一口呈月牙状的古井交相呼应,形成七星伴月的景观。静美的环境让人容易忘记时间的流动。

“现在看起来到处干净整洁,充满诗意。早些年却是另外一番光景,由于缺少管护,村子呈现空心化趋势,垃圾杂乱,不少人都搬走了。”钓源村党支部书记欧阳华东说,为了让古村焕发新彩,地方政府帮助引进专业团队,进一步打好绿色牌。

从2000年至今,钓源古村进行多次开发建设,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老景区如何能够再次发展?2021年,当地引进品牌运营团队,重点改造升级景区入口体验区、古村商贾区、文化探索区等8个板块,建设了樱花长廊、古驿道、荷塘悦色、四季花境等28个打卡景点,将钓源古村的人文自然风景融入新业态中。

同样的提质升级也发生在吉安市泰和县蜀口洲。

“日望赣江千帆过,夜观蜀口万灯明。”600多年前,庐陵文化杰出人物明代大学士解缙,在蜀水和赣江交汇冲积而成的吉安市泰和县蜀口洲,为当地繁荣的文化和经济“点赞”。

在蜀口洲,仅欧阳氏一门就出了21位进士。蜀口洲代表人物欧阳德,师承王阳明,邀请王阳明多次前来讲学,王阳明所题写的“复亨堂”牌匾仍悬挂在古村祠堂。

两河交汇给蜀口洲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流淌不息的河水、岸边成片的古樟、环村的田园风景……2017年开始,当地政府与专门企业合作,进行专业提升,建设包含生态蜀口洲、休闲中洲岛等项目,近三年吸引约百万游客前来观光。

旅游红火带火了村民的日子。

在钓源古村一间老建筑内,村民欧阳永寿正在打扫房子,准备把生活用品搬走。“之前就是逢年过节住一下,老房子每年却要掏3000元进行修整,如今流转给公司,保养打理不用操心。与景区运营商签订了为期20年的房屋运营合作协议,一次性收入20万元租金。”欧阳永寿说,自己还在景区搞建设,每天有200元工钱。目前,钓源古村景区已吸引150余位村民就业,一些村民在家门口支起小摊,卖着各色农产品,户均增收超2万元。

打好绿色牌,让古村的旅游产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不移民、不大拆大建;引导鼓励群众发展采摘经济、民宿经济,将原住村民生活与景区开发融为一体。”泰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洪说,景区完整保留蜀口洲村庄机理,改良提升2300余亩茶园、果园,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2900人间接受益旅游开发和绿色产业发展。

吉安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7.4%,不少传统古村落坐落在生态宜居的环境里。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做足山水文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优良的生态风景正在变成一些古村落的“美丽经济”。

古村落“剑与书”里的红色传承

“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

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古村的一面照壁上,一副对联映入眼帘。渼陂原为陕西一湖泊名,杜甫曾挥毫写下七言古诗《渼陂行》。南宋初年,北方兵乱,渼陂先祖带领族人迁徙至江西,因怀念故乡,便以渼陂为村名。

在中国近代史上,渼陂更是红色革命的见证地,毛泽东、朱德等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有着渼陂村“活历史”之称的乡镇干部兼讲解员彭水平说:“村里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367栋,有古街、书院、义仓、牌坊、码头、革命旧居旧址等,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结着深厚的文化。”村里明清时期的大祠堂永慕堂便是红四军军部旧址,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万工农下吉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彭水平告诉记者,1930年,红四军主力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不惧艰难险阻,来到赣江之滨渼陂,召开了“二七会议”,在会上制定了土地法。

昔日的红色硝烟已成追忆,但是古村中的红色旧址,墙壁上的红色标语还在时刻提醒后人奋进。

穿行于渼陂古村老街,油亮的鹅卵石混合青石砌成的巷道蜿蜒前行,《井冈山》《井冈英魂》《共和国摇篮》等革命题材影片均在此取过景。

为打造红色名村,2006年以来,当地加大对渼陂古村红色文化保护力度,对红色文物、红色旧居旧址等进行修复;同时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展现形式,打造红色精品路线,开发现场教学“微党课”,建设红色主题民宿、红色书吧、将军展示馆等。

在“二七会议”会址,厅堂两侧留下的当年红色标语清晰可见——“配合红军消灭白匪

彻底实行土地革命”,台上青原区委党校教师丁艺帆正在讲授《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二七会议”的历史启示》课程,台下来自江西各地的数十名党员干部认真聆听。“让学员在历史发生地了解土地革命,能更加直观感受当年革命者的无畏精神。”丁艺帆说。

文陂镇党委书记黄东海说:“2019年开始,我们以文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对渼陂古村进行提升打造,对文化进行传承保护,聘请专业团队规划、打造多种业态。现在渼陂古村无论白天黑夜,都有不一样的风情。”水幕电影、非遗灯彩、实景演出……游客提灯夜游古巷,小村子比白天更加热闹。

2020年开始,文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邀请第三方对景区进行综合运营管理,景区推出牛栏咖啡、国风书院、文创小店、非遗灯展、庐陵文化数字体验馆等100多项消费业态,带动本地1000余人直接吃上“旅游饭”,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4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实现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在渼陂古村老街的悦来客栈,一些游客正在品尝当地特色菜。谈起收入,客栈负责人肖六美说:“改造提升后,古色更浓,生意更火,旺季每天要接待二十多桌客人,每天几千元收入。”

在村口广场,81岁的“马大伯”梁昌行正牵着马,吆喝着游客坐马夜赏古村,这张“活招牌”旁的大娘则支起了小摊,家里的土特产成了畅销品。“现在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一把年纪在家门口还能赚这么多钱,之前想都不敢想。”梁昌行说。

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吉安,拥有井冈山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很多传统文化村镇往往承载着一段非凡的红色历史。近年来,吉安市出台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地方性法规,推进一批传统村镇开发与红色旅游结合,构建红色教育培训、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等一系列红色旅游景观体系,加速推动乡村旅游多层次提升。(戴浩 郭远明 姚子云)

赞(755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强炫娱乐网 » “文章节义”庐陵,“红墨古绿”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