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炫娱乐网强炫娱乐网

云南西畴依靠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新路:在山旮旯里创造奇迹

  新华社昆明5月22日电 题:在山旮旯里创造奇迹——云南西畴依靠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新路

大山深处的云南依靠鸡街乡肖家塘村(2017年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吉哲鹏 摄

大山深处的西畴新路鸡街乡肖家塘村(2017年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吉哲鹏 摄

  荒山秃岭,自力走上致富社稷图怪石盘亘;河道断流,更生重山阻隔。脱贫

  这是山旮云南西畴,一个被专家称为“失去生存条件”的旯里地方。

  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创造当地干部群众以“等不是奇迹办法,干才有希望”的云南依靠奋斗精神,战天斗地、西畴新路自力更生。自力走上致富目前,更生西畴县公路密度是脱贫全省3倍,行政村、山旮自然村通公路率均达100%。今年,西畴县计划脱贫摘帽。

  “等不是社稷图办法,干才有希望”

  离开故土还是绝境谋生?这曾是摆在很多西畴人面前的问题。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域,99.9%国土是山区,75.4%土地石漠化,25万人生活在石头窝窝里。

  鸡街乡肖家塘村距离西畴县城只有10公里,然而乱石嶙峋中一条5公里的小道,让它“山内山外两重天”,原有的12户人家有8户举家搬走,只剩下侯寿高、姚仕斌、邓招财和姚光金4户人家。

  2006年7月,村里唯一的共产党员侯寿高动员其他3户人家打消了外迁的念头,每户出一个劳动力,签下修路协议,用了6年时间,硬是在石山深处凿出了一条5公里的公路,让他们能走出大山,也能走回家乡。

  为了修路,4户人倾其所有,邓招财老人的一个手指被石头砸断致残,侯寿高岳父、姚仕斌带病坚持修路积劳成疾,还未通路就离开了人世。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西畴人还有一个“修路不等式”:政府拿出10来万元,群众就能自筹加投工五六倍。2012年以来,县级共投入资金1.5亿元,带动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7.8亿元,硬化村组等外公路2200多公里,让财政资金真正“四两拨千斤”。

  不仅如此,西畴群众还自发达成“占地不补、拆房不补、砍树不补”的共识,舍小家顾大家,让石头窝里阡陌相通。目前,西畴县公路总里程达4123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1901公里,公路密度273.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行政村、自然村通公路率均达100%。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兴街镇“三光”片区是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之所以叫“三光”,是因为以前“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媳妇跑光”而得名。

  为改变这一面貌,当地政府带领群众发扬“西畴精神”,想尽办法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之路,破解片区持续发展难题。

  如今登上山巅,嶙峋乱石已成层层台地,一棵棵猕猴桃树、李子树茁壮成长,村舍整齐绿意盎然,一幅壮阔的“六子登科”画卷展现在眼前:

  “山顶戴帽子”,封山育林1.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800亩;“山腰系带子”,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山脚搭台子”,把石旮旯地建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平地铺毯子”,推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入户建池子”,新建“五小水利”工程、蓄水池400多件;“村庄移位子”,结合地方特色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山、水、林、田、路、村”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让昔日的生态劣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三光片区”,西畴引进一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0多亩,种植猕猴桃1500多亩,苗木15万株,成为投资者创业、村民就业的示范区。在莲花塘乡石漠水乡种植专业合作社,5000多亩柑橘绿得发亮,带动了1000多建档立卡户脱贫,去年已实现分红收益67.5万元。

  征服不了“石魔”,群众脱贫就无从谈起。“十二五”以来,西畴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160余平方公里,新增生态绿地近10万亩。西畴县委书记蒋俊说:“从生态修复、土地整治、水利建设、村庄美化到产业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让石漠变绿洲、群众奔小康。”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从乱石林立、土地瘦薄、干旱缺水,到荒山变绿野、村村通公路、梯田层层起,西畴正创造着向贫困宣战的奇迹。全县3.6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1.8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6%降至7.8%。

  “西畴精神”诞生地蚌谷乡木者村委会曾是有名的“口袋村”。在木者村摸石谷片区,当年的石旮旯已是满目苍翠,一垄垄玉米长势喜人,间种的杜仲、核桃成了增收的“石埂经济”。

  为了改变贫穷面貌,1989年12月,木者村党总支书记刘登荣和村干部带着村民,用土炸药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建造了600亩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让提着口袋借粮成为历史。

  同是在蚌谷乡,共产党员、海子坝村民小组长谢成芬带领乡亲们打基础、兴产业、建新村,10余年来一直默默奉献。2009年7月,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仍然抱病带领群众抗旱救灾、建设水泥路,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执著信念。

  文山州委书记童志云认为,“西畴精神”穷则思变,将搬家转变为搬石头,将苦熬转变为苦干,将坐等转变为实干。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还意味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现在,“西畴精神”正在全省脱贫攻坚中唱响。一个个像刘登荣、谢成芬、侯寿高这样的党员,正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在高山峡谷中凿出一条条小康之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斗。

  新华社记者 李自良 吉哲鹏

原标题:在山旮旯里创造奇迹——云南西畴依靠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新路
赞(6172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强炫娱乐网 » 云南西畴依靠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新路:在山旮旯里创造奇迹